蔣友柏 溯溪 小琉球 上海世博 外拍 

磕頭 - 師徒之情
我想先謝謝 Katana 兄,把一篇在拙劍園裡的留言轉貼過來
我雞婆地把它轉成正體中文之後,貼在下方,以方便和我一樣,讀不慣簡體中文的朋友「品味」這篇文章。它的確是篇值得細細品味的文章!在分享這篇回覆的留言之前,我想先推薦,拙劍園裡紀錄的一則感人故事:記一場身教 - 武士之道
就是這個故事,引起底下的這則回應。
我很驚訝,寫底下這篇文章的作者,竟然如此了解「為人師」的一些心情!
如果他/她從沒有收過徒弟、學生,那麼,他/她一定是位很貼心的徒弟。
我自己是到最近幾年才漸漸了解到教練們以前所付出的苦心,而我也很難想像,我有幾個學生懂得這層道理:對老師磕頭,不是付出,而是要求!
最後,我雞婆地在原文中,加了點顏色,請勿見怪。
+ + + + + + + +
值得細味的妙文 http://www.gedoujiaoshi.cn/thread-50407-1-6.html
顛倒的跪拜
不僅僅是跪拜,好多傳統的東西一說出來就是陋習,也不舉例子了,因為例子再多,就形式講形式,沒個結果,說不出道理,就像每個人的姓什麼,基本都是爹媽定的,沒什麼理由道理。
現在一說起跪拜是陋習,說的出發點都是我幹嗎要跪拜,鞠一躬,心裡有不得了嗎?按這邏輯,鞠躬都不用,想咋地都行;還有的是跪吧,實心實意地,發自內心的感謝老師收自己,該跪。實際上,這些都是我為出發點,討論的人的位置顛倒了,錯了。一個頭扣下去,感到付出了,男兒膝下有黃金呀!這不是付出呀,這是要求,從這一刻起,付出的是受你頭的人,這才是磕頭的真意,我看實際是「要脅」受頭的人,因為不是父母,沒有血緣,他要開始為你付出了,還要負責了!有人可能說我交學費,孩子可以花錢雇保姆照顧,專業保姆在伺弄孩子上比父母專業,可是那種用心程度,無微不至可以趕上父母嗎?磕這個頭開始,就是專業保姆還要有父母的心!因為在乎磕頭,所以用磕頭去「要脅」,去討要,讓對方用父母的心對自幾;受這個頭的比磕頭的還要難呀,受頭不用心,折壽的,所以還得是心甘情願的被要脅,因此,不是誰磕頭,都受的
;父母對孩子的心不是錢、恐嚇、脅迫這些方式可以得到的,所以有了磕頭。徒弟對師傅的磕頭是公告天下要脅師傅的開始,是師傅承認被要脅的開始,「這也是為什麼要請見證人的原因」這個頭,不是屈辱下跪,無關乎人的人格尊嚴,這個頭是神聖的超越血緣的全情託付和全情付出的開始!
再續
總靜不下來,開始寫的就有些詞未盡意,也不斟酌了,得空了再續些。磕這個頭,有一些磕的時候,沒有想很多,都是平常人,就是覺得得守規矩,管他是儀式,還是習慣,師傅要求了就得磕,甚至覺得是有趣,不管怎樣,規矩的得守,這樣的就是往往老師說的懂規矩的好孩子;磕頭的,磕的時候是不知道什麼,甚至只作為個儀式,就做了,磕了以後不一樣了,老師不一樣了,不是教不教的問題了,是一定要教好,為了教好,都有豁上的意思了,你不好好學的,就有了苦口婆心的了,就有了打的,罵的了;這時候就知道師傅不一樣了,是真的開始為你上心了,也開始上火了;為你好,咋都行了。好多不太明白的,但是我們說得守規矩的,都是磕頭以後,才知道磕這個頭以後,不一樣了。除非遇到極個別的師傅,磕過頭的沒有說磕頭要取消的,這也就是延續到現在的原因,這也就是磕頭的意義。
我認可這裡的朋友說的武術是神聖的,這個儀式是神聖的,太深的意思我說不出來,最起碼,這個儀式是信賴的託付,和負責的承擔
,中國的信用文化是一諾千金,武者更是一諾無悔。
 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電玩美少女 童玩節 ECFA 猴硐 大炳 

師不正不投,徒不正不收
好有「個性」的門規!
【形意拳門規】
寧可失傳,也不亂傳。
凡忤逆不孝者,貪財如命,逞強欺人者,貪酒好色者,概不得傳;
師不正不投,徒不正不收。
為徒者敬師如父,即學必成;
不求千式有,只要一招精;
功成藝就,決不許在街頭賣藝求錢。
上文節錄轉貼自:劍視?BLOG - 德為習武之本
Ps. 門規之原文「買藝」在此改成「賣藝」,希望沒有會錯原意。
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8強 昏倒羊 2010 機車展 環島 劉謙魔術 

推薦:和七段以上老師練習注意事項
小紅劍友
很仔細、有條理的整理了「和七段以上老師練習的注意事項」,其實,這些原則也是用於和高段者或前輩的自由練習(Ji-Keiko),很值得劍友們參考。有興趣的劍友,請:移駕閱讀
 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辣媽 泳裝 iphone4 魏蔓 美女空姐 

引用:中天電視台專訪徐恆雄醫師
..
轉貼:中天電視台專訪徐恆雄醫師。
劍道教父 --- 徐恆雄 醫師 (中天專訪)
他是一位醫生.
也是劍道教父.
為桃園劍道界及國家培育很多國手及人才.
而且都是他一手調教的.
他是我們劍壇的榮耀
 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脫衣 睡姿 郭泓志 金門 世足 

科學之美 -「有料」的演講
熟悉日文的朋友,多少知道「有料」是指要收錢的意思。
在中文裡,「有料」應該是「有真材實料」、「有內容」、「有兩把刷子」的非正式、口語說法。
今天,印象中應是我生平第一次「付費」去聽演講。
前不久,收到台中科博館寄來的廣告信函,有個「尋找科普接班人」寫作研習營
的活動。回想十多年前,大學剛畢業,天下文化剛出版《全方位的無限》那個書系時,Marleen 和我預購了那套書,之後,除了變成「科普書籍」的忠實讀者之外,也有幸參與一些翻譯
的工作。看著此次研習活動的演講者名單:有李家維、孫維新、吳俊輝、王道還、張孟媛、龐中培、祁偉廉、張永仁
。相信有接觸科普書籍的朋友,應該可以感覺他們之中有幾位可以用「大名鼎鼎」來形容。
有點抱著「看偶像」的心情,想著那10月6、7日兩天,應該沒有特別的事,雖然要繳「報名費」,不過,還是報名參加了。可惜遇到「科羅莎遊台灣」,所以,日子順延到到這個週末。還好不是上個周末,否則就沒有那趟「新竹行
」了。
今天的四位演講者與講題,依序是:孫維新教授
- 星空下的獨白-談科普寫作的難與易吳俊輝教授
- 把大宇宙放進小口袋裡-難與易之間張永仁先生
- 生態攝影與科普寫作 (金鼎獎得主)祈偉廉先生
- 收藏自然之美 (金鼎獎得主)
真心話,這四位演講者真的、全部都非常「有料」。每一場演講,我都記有滿滿的一整頁筆記。我對他們的努力、認真、付出,以及人文與生態的關懷,都讓我由衷地敬佩!
每次看到「認真的人?,內心就覺得非常感動!
我不要長篇大論地分享細節,但是,台大物理系孫維新教授在他最後的結語中所講的話,卻是讓我不禁雙手鼓掌,內心叫好!
他說:科學教育、科普工作,重點不單單只是科學的內容,更重要的是科學的態度與科學的精神。
法國大革命的斷頭台有段歷史,可以跟大家分享。當時,因為工藝技術不夠精良,斷頭台常常會卡住,而被送上斷頭台的人,只要刀子卡住,因為已經受過「那份折磨」,所以,大都會被無罪釋放,逃過一死。
有一天,有三個人被送上斷頭台。
第一個人上台,刀子一放,咚,卡住!
所以,很高興地走下台,逃過一死。
第二個人上台,咚一聲,刀子又卡住,他也是高高興興地走下台。
輪到第三個人上台。
他一上台便說:「我是物理學家,我剛剛注意看了一下,我發現你們那個刀子會卡住的原因 ... ...」
接著我們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。
孫教授說:這就是科學最可貴的的地方!
他結語道:在目前這個「黃鐘毀棄、瓦釜雷鳴」的社會,我們需要多一點「不問立場、只問是非」的思考。
我心中不禁讚嘆:啊!這正是我昨晚的感覺!
既高興又遺憾的是,明天我要參加某位學生的婚禮,所以,明天的演講就無法參加了。但是,我想,參加學生的婚禮,會是另外一種不同的收穫!期待 ... ...
 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KaKa 夏至 踩踩樂 閃電森林 首爾 

黨同伐異
搶「小錢」的,是犯法;
搶「大錢」的,反而沒事。
這教導我們,要「胸懷大志」,不僅要做「人上人」,最好還是「法上人」。
古人要到大自然,看看魚兒逆流等等,去尋找修身養性的範本。
現在,只要打開電視,看看新聞,題材便多得不得了!
還可以看到一大堆學者、專家,引經據典,各說各話,正說反說,都有道理!
子曰:「君子矜而不爭,群而不黨。」
大家都忘了吧?
 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Sep 25 Sat 2010 12:58
  • 公假

阿密特 京都 泳裝 潮T 蛋糕毛巾 

公假
昨天的實驗課,有 13 位同學缺席。
有一位同學,拿著 9 張「公假單」要我簽名。
理由是:參加拔河比賽。
真心話,逢甲的拔河比賽傳統,實在令人尊敬。(另:逢甲魂 部落格
但是,參加中午12點的拔河比賽,需要從早上 8 點,請公假到下午 5 點嗎?
公假應該是事先請,還是事後請?
請假應該是自己請,還是請同學幫忙請?
後記:
學生們後來親自來請假,並解釋,拔河完畢之後,學長們有「錄影」,大家一起參與賽後檢討,並討論下次如何能更好,目標在總冠軍。
所以,我就准了全部人的公假了。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櫻花妹 龍紋身的女孩 主播 桐花 金像獎 

「科學的」劍道教學
13th 世界盃賽後,與「金牌教練」徐恆雄醫師合影。
講到「劍道教學」,很少人可以抹滅徐恆雄教練對台灣劍道界的貢獻。
而劍道之所以能深深地吸引我這麼久,原因之一,就在於有太多的師長、前輩讓我看到,何謂「劍即人生」,而非只是空口白話、口是心非地「傳道」而已。認識徐教練的機緣,是在黃教練移民去澳洲之後
發生的。在此簡單分享一些我從徐教練身上學到的思維方式。
分類
還是大學生的我,有一次在徐教練的診所裡聊天,教練說到:「也許因為我是醫生,有醫學背景,所以,在看劍道或學生學劍的問題時,第一個做法就是『分類』,看看這是應該到內科、外科、皮膚科...哪一科的問題。」
「從劍技來看,是打『面』、『胴』、『手』哪一類的問題。對手出招時,劍尖或高或低、或軟或硬等等,例如,某種持劍方式,自然無法打出某些劍招,因此,其企圖為何,自然容易判斷。」
當時聽到這席話,心頭一驚,想說:對啊!這不正是課堂上老師常說的「科學方法」嗎?
在基本的科學方法導論中,總會提到:分類是了解未知事物的第一步。
我有基本的物理學背景,但徐教練卻是啟迪我要「學習遷移」的第一人。在台灣特有的教育制度底下,大家總是把物理學留在課堂上、書本裡,很少「應用」到真實的生活裡!而所謂的「生活實例」,也大多是「記憶」居多。
幾何關係
當然,在學習劍道的基本動作、招式時,許多教練的教學與講解,也是讓我受益很多。然而,徐教練卻能引發我從「幾何學」的角度,去理解許多劍招移動、劍士互動之間的關係。
小時候剛聽徐教練在計算,某個打法的「劍尖」與「目標」的距離時,其實還不是很懂。當時,有他這種說法的老師並不多,所以,對「新東西」的接受,要花一點時間。
教練總會推理給我聽,刀路該怎麼走,才能既符合劍理,又是「最短路徑」。或許會有少部份劍友認為,這樣的思考是「投機取巧」的。那麼,也許我該分享一下另一個井上老師
的故事。
以今年的紐西蘭年會為例,紐西蘭有位國手,問井上老師,他想攻擊面部時,卻很擔心對方的「出端手」,該怎麼辦?井上老師的說法是,如果你知道,對方在等待出端手的時機,你便可以先出手引誘對方攻擊手部,再以「手把擊面」的方式,攻擊對方的面部。而井上老師所示範的「拔擊」,不是我們所學的那種基本的拔擊,而是稍稍有點變形,動作稍小,足以躲過對方的攻擊,又能有足夠的上下移動空間(合於劍理),去產生足夠的打擊力量。看到這麼「精準」的計算,在我心頭浮上的人,正是徐教練!(聽井上老師講課,讓我懷念的另一人是邱正雄老師
,容後再敘。)
當井上老師在講解劍招的時候,思維其實就和教練是一樣的!
生理學與病理學
機緣湊巧在紐西蘭成立了懷卡托劍道協會,道館成立約半年左右,徐教練率領了二十多位師兄弟
,到紐西蘭來看我們,因此,也幫助我們得以順利進入紐西蘭劍協的體制。
教練返國之後約一年,換我回台灣。在前去拜訪教練的時候,教練問我的第一句就是:「說吧!你哪裡不會教?」
我不禁大笑出來,回答他:「教練真是『內行人』!」
我們總以為「會了,就可以去教別人」,甚至是「年紀大,就可以教年紀小的」。但就像「養兒方知父母恩」一樣,真的有機會去「教」別人之後,才會知道自己的「不足」。
借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教育學者 Shulman
在1986 年,為教師專業改革所寫的一篇文章的結語:Those who can, do. Those who understand, teach.(會的人,去做。懂得人,去教。)
該「了解」、「懂」些什麼?才能比較有效地去「教」別人呢?
徐教練的說法是:劍道裡,也有「生理學」和「病理學」。
生理學是研究健康的身體,而病理學則是研究生病的身體。醫生該同時具備生理學和病理學的知識,教練也是一樣的道理。除了要知道應該要怎麼「正確打擊」之外,對於學生「打不出教練的要求」時,更要去想辦法,而不是硬要把學生塞進同一個模子裡。簡言之,就是要去做點「病理學」的研究!
教練的說法,完全吻合我在多年後所讀到的 Shulman 的文章,就是要去「了解學生」。
這也是Shulman 所說的,老師光了解「課本裡的知識」還不夠,還需要去了解「學生的學習困難」或「迷思/另有概念」。
結語
除了具體的劍招動作,手、腳該擺哪裡等等,我想,我從徐教練身上所學到的,是那份「思維」方式。教練他這種「科學」、「現代」的思考方式,對我去了解劍道這門古老的學問,實在很有啟發性。
而這種思維方式,完全不侷限在劍道而已。
我自己的專業是物理老師,我也自我期許,學生從我課堂上所學到的,不要只有學到「記憶公式」,然後「代入得解」而已。因為,科學的思維,真的是很美的!
而在我的紐西蘭劍道教室裡,常常用到很多基礎的物理與數學知識,惹得許多成人劍友會心的一笑,但希望那些喜愛的劍道的小朋友,也能稍稍被我感染,不要覺得數學、物理只是門「枯燥」的學問。當然,我還得更努力,不論是在物理、物理教學
或劍道、劍道教學上。
在我眼前,徐教練示範了另一種的「劍即人生」!
也願藉此文簡單回應「平平凡凡當個老師
」的議題。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VISA金融卡 峇里島 同人展 親親 世博 

〔轉貼〕我們活在想像的國家裡
分享從【影子
】的部落格裡看到的文章:一位緬甸華僑的心聲。
該怎麼說 ...
等我會說時,再回來說吧!
我現在只覺得很難過而已。下方原文出自【苦勞網
】:
※在軍政府的槍口下 我們活在想像的國家裡
江一豪 苦勞網特約記者楊永助(新觀念緬甸資訊網站務主持人)
過去緬甸只要有示威,軍政府都會想辦法壓下去,甚至用減刑當交換條件,讓犯人出來幫他們追打百姓。在緬甸生活的人都知道,軍政府為了保住政權,什麼事都做得出來,所以日前這場「番紅花」示威行動以血腥收場並不令人意外。過去在緬甸,這些都被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,直到我來到台灣,才知道以前那個就叫作麻木。大部分的華人在緬甸只有外籍居留證,沒有完整的身分,連離開自己的住所到外地,都要先跟當地政府報備;也因為這種破碎的身分,常常成為政府官員敲詐的對象。我們要出遠門辦事,甚至回國,都會先準備一筆錢給軍人、警察勒索、花用。一直以來,花錢消災變成我們在那邊的生存之道。華人在緬甸就是想辦法賺錢,一邊當政府口中的肥羊,一邊用優越的經濟能力歧視緬甸人,沒有打從心裡認同那塊土地過。
在我們心中,真正的國家並不在緬甸,而是中華民國。就像幾十年前的台灣,我的學弟學妹直到現在,還在念國父遺囑、三民主義,升中華民國的國旗、唱中華民國的國歌。這讓許許多多的緬甸華人都活在想像的國家裡。只要有機會,即使借錢,來台灣讀書、看看是我們共同的願望。只是來了之後,才發現這個祖國其實並不存在。來到台灣,遇到最大的震撼就是,原來「誰是台灣人」這件事,在台灣有那麼大的爭議。如果連在台灣住了好幾代的外省人,有時候都不算是台灣人,那我們有資格當台灣人嗎?
更重要的是,原來所擁抱的美好想像,很快就被現實的生存競爭給遮蓋過去。
一般說來,我們來台灣讀書光是辦護照,就要花上上百萬的緬幣,家裡最多也就只能幫忙到這裡,其他都得靠自己。為了繳學費、每年3萬塊台幣左右的護照稅,還有在這邊的生活費,絕大部分的緬甸僑生都要靠休學打工才能完成學業。沒有合法的工作證,許多人做的都是很粗重、危險的行業。因為打工受傷,甚至客死異鄉的例子都有。所以確實有人看到完成學業居然這麼困難,乾脆就放棄學業,逾期滯留在這邊打工賺錢,過著躲躲藏藏,有病不敢醫的日子。
過去台灣發給緬甸僑胞身分證的政策早就停止了,甚至連來台灣讀書的名額都要縮減。現在我們跟一般的外國人沒什麼兩樣,歸化國籍的政策,其實只是用很高的門檻來暗示我們別來辦理。沒有這張薄薄的身分證,生活在台灣就只是一條走向社會邊緣的道路而已。原來,回到母親懷抱的感覺,是那麼辛酸。
但真正的掙扎也就是在這裡。來到台灣,我們才知道過去在緬甸,就像是失聰一樣,原來一個自由社會是有聲音的,即使這個聲音很尖銳,甚至對我們不友善,但總比沒聲音好。盤據在許多台灣緬僑心中,是個很現實的抉擇:究竟該回到那個沒有自由,但自己熟悉的土地,還是漂流在自由台灣的社會底層?雖然我已經拿到身分證,可是我將來還是要回到緬甸去工作,去告訴那裡的華人:雖然很殘酷,但緬甸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,我們有必要為那裡、那裡的人民多做點事,而不是活在那其實並不存在的想像裡。
 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貓村 ARASHI HOLGA 翁滋蔓 洋基 

好久沒有的感覺
熟悉我近況的劍友知道,我最近苦於沒有護具,沒法「揮汗」、「嘶吼」!昨日在新竹的合同練習大會上,謝國鎮老師
又問了一次:你不是說要來嗎?但怎麼拿「護具尚未完工」這種小事去叨擾劍道老師,現在也只能「把皮繃緊一點」了!
回覆修學長的問題:
你不是沒護具?你有下場練習嗎?
報告學長:我有下場。
小師弟陳醫師借了他的面部給我用;左右稍寬;上下稍短。而手部是剛補好手內皮的舊護手。第一回合的練習,受蔡厚傑老師(一心劍道館)、鄭崇宏老師(岡山劍道館)
指導。第二回合,受彭福興老師(東武館)、吳相羅老師(中華民國劍道協會)、劉家安老師(台灣省劍道協會)
指導。
一次練習時間是2分30秒。
在接受劉老師的指導之後,就已經完全被「榨乾」!
之後,便退到場邊,脫面「吐大氣」!無能再戰了!
我當然知道不應該在練習未完之前,就把面部卸下來。
不過,大會的廣播原文是「除非身體有恙,否則請勿脫面。」只好請大家原諒我以身體「微恙」為藉口,提前把面部給卸下來。
但已經好久沒有「品嚐」這種被老師榨乾的感覺了!
只能說 ....
好爽!
謝謝老師們!


 

陳淑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